经典美文 情感文章 散文随笔 生活随笔 心情日记 现代诗歌 古词风韵 爱情故事 语录名句 微小说 影评 杂文 佳句
×取消主题

圆觉示义(鼎然)

发表时间:2018-01-12用户:阅读:1628
鼎然圆示《圆觉经》之三轮顿渐圆证实修实证暨无上禅密系列

圆示《圆觉经》之三轮顿渐圆证实修实证暨无上禅密系列之一
【经文】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圆示】
进问威仪。
【简示】
法之清净,圆觉本体。性之圆净,光明之相。吉祥、尊贵、无上、正等正觉、法王等等,皆是从圆觉清净所发,故一心圆照,十方平等,既是净土之圆证,此为威仪之体性。读者看经典,理应先离相,后善思,方可明心,趁悟起修,渐入圆觉,才是正修(鼎然特别提示)!
【经文】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圆示】
赞谢!
【简示】
性光返照,本性明朗。明朗之性,返照之光。内外通然,是名究竟回向。此回向为真实布施,故本心明净,顿发喜悦,既是内然之光,大悲之熏,故有赞谢。
【经文】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圆示】
此正陈所问也。此问有五:一、问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识。二、问依何等法。三、问依何等行。四、问除去何病。此三总答,依所证法,应离四病。五、问云何发心,未后发广大等心。下文俱明。
【简示】
正法末世,虽教义遍布,但具有实修实证的善知识隐藏市井,随缘度众而不显露。犹如明镜,因缘相显,则镜也显其影。因缘相不显,则镜千万年终不显相。此为因缘不可破之密度,非善知识不敢站出降伏诸多邪人。所以,每一位善知识都有自己的生缘,无须攀缘。因缘具足,出世,如狮子吼,震裂一切邪魔邪法,故鼎然在这里,不多解释。因此,邪法昌盛于尘世,迷茫众生信其尾随,迷惑其中,犹如魇梦,任其邪人邪法牵制,迷茫不觉。故难逢善知识的引导。所以,普觉菩萨慈悲,率先向佛祖为末世众生提出:当依什么样的人为善知识?当依什么样的法为正修?当依何种正修之法为解脱之道?除什么病?怎么样发心,悟入圆觉,出离自心尘垢的束缚,顺达解脱?怎么样才能使末世众生不堕于邪法邪人邪见当中?普觉菩萨的提问,正中末世学佛人的要害,故鼎然希望读者用心观看。
【经文】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圆示】
三展虔诚。
【经文】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圆示】
赞许诫听。
【经文】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圆示】
伫听。下答有五,初答求人。
【经文】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示】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识谓善知众生根器,应机说法,知病说药,令得安隐也。正知见人,即心不住相,不著二乘之行者。虽现尘劳等六句,言善知识之行也。菩萨居尘不染,故云心恒清净。以同事摄,故云示有诸过。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故云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正道也。
【简示】
各位修学的人,末法邪魔昌盛,欲修正法的人,理应先发大心。所谓大心,既是舍世贪忧,自心广大而慈悲,勇猛而坚固,柔顺而清净,此为入圆觉之命门。所以,建立发心,则常亲近具备正知(顺佛之智),正见(依佛之行)的修行人。这些善知识,他们是心不住境的,更不迷堕于声闻人行列当中。虽然身在尘世,其心不染。虽然与诸众生混杂一起,有示显凡人所具备的欲行,然其心不动。处声闻而宣讲大乘,令其悟入。处杂染而常自心清净。虽博文通今,但常乐佛法。常劝众生不堕恶道。如果各位修学人能亲近这些善知识,自然悟入圆觉清净法界。
【经文】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圆示】
此教承事知识之法范也。不惜身命,如雪山舍身,常啼破骨,乃至身为床座等,四仪常现清净者,乃善知识之顺行也。固当尽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现贪嗔痴等,如婆须密女无厌足王之类,亦不敢起憍慢心,况复搏财等耶。搏乃搏食,财乃财宝,意谓内现贪嗔,尚不敢慢,何况身外搏食财宝妻子眷属。乃人道之常。如净名之类,又岂可慢之耶。若修行者,于彼逆行知识,不起恶念,所谓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断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花发明,照十方刹。下答所依法。
【简示】
末世学佛的人,如果因缘具足,逢遇这些大善知识,理应亲近供养。所谓供养,既是发心学道,舍弃一切尘世贪忧,心不着相,内外无求,既是真供养。并非局限于形式供养。若心真净,则形式供养也威力无量。若心有垢,则形式供养也徒劳无用。不惜身命,此为发大心之愿,故佛祖于雪山菩提树下自言:若不成道,誓不下坐。此乃大心,是为天下所有沦落在生死当中的众生而发大愿。故佛祖悟道后,则身体力行,普度大众,令其解脱。若无大心,则身心之苦无法了断,被色身与识种所牵,如何解脱?此善知识,以四威仪(布施、软语、利行,同事),常显清净之行,乃至在欲而行禅,火中莲花开,已是极限之行,在这里,鼎然不多罗嗦。假如末世学佛人,能够依此修道,不起杂想,而但用此心,直达圆觉,一心圆照,十方清净。
【经文】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圆示】
此答所依法,意在择师,乃求正知见人也。修行依法,法必依师,故在所择正知见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见人?但于法验之,若所说法心住相者,则为法病,若离法病,则知见自正,故从上诸祖,拈情去缚,曾无实法缚人,是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简示】
各位修学的人,以上所说的善知识,他们所证的境界,理应离四种病,才是真真的善知识。其实,此文已经隐含话语,言外之意,就是让末法学佛的人,怎么样去判断一个真真的善知识,而不至于堕落其中,故当依四病(作任止灭)为判断方法。
【经文】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圆示】
此征释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为病者,以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作为而可求耶,故说为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识,自作此言也。
【简示】
作病,指的是修行功用所产生的执取。因圆觉作而不作,惟修行人执取,故为作。
【经文】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圆示】
此示任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纵放身心,自谓无物无碍,得大解脱,返借口本无生死可断,本无涅槃可证,以为放逸之资,非真知见善知识也。若依此等之人,则堕狂妄,故说任性为病也。
【简示】
任病,指的是修行功用所产生的放纵。也就是七识暂伏而有快速反映的执取空智。犹如死炕堆里未燃烧尽的草木,遇风则狂乱飘散。
【经文】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圆示】
此示止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岂可以永熄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圆觉妙性,非止可合,故说为病也。
【简示】
止病,指的是修行功用所产生的枯寂现象。也就是身心之苦已断,则意识不复起用,七识即刻现前,此修行人因无圆照智,故借助七识,惟显八识一片黑暗而产生“假定”,以为是涅磐究竟地,故永熄诸念,沉空守寂。
【经文】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圆示】
此示灭病也。觉性圆满,随缘应现,寂而常照,今以毕竟空无所有,则几沦断灭,以永寂灭而求圆觉,久则下沉无想,则堕二乘,故说为病耳。
【简示】
灭病,指的是修行功用中所产生的断灭。也就是虽然已经证得空处定(身心脱落,意及意根尚未浮现),但无法照见八识根本无明,则突生顽空,堕在身心脱落后的幽冥妄想中,顿生断见,视一切虚无。犹如二乘人执着一切皆苦,堕于无常相中,顽固不觉。
【经文】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圆示】
此结示正观也。初云圆照清净觉相,以圆觉妙性,本不属于作止任灭,今离此四,则自性圆明,不无欠缺,故云清净。然作止等四,皆属修行功用,今说为病者,以在未悟门头,此四皆药,今就圆觉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说为病耳。古德云,修行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所谓但形文采,即属染污。故离此四,则名清净。作是观者,乃约法观人,非观智也。谓观离病之人,乃不住相,为正知见人,方取为师,可依之也。
【简示】
能离这四种修行功用所产生的病,就知道这些善知识是真真具有实修实证的人,你们就理应亲近供养他们。这样的善知识就是具足正行,正觉,正观者。反之,那么这些人就是邪行,邪觉,邪观的人,你们理应趁早远离。
圆示《圆觉经》之三轮顿渐圆证实修实证暨无上禅密系列之二
【经文】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圆示】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说六度万行,但只事善知识,断憍慢心一行为本,即如善财童子,一生圆旷劫之果,唯以参善知识一事,即得圆满无量法门,所谓依善知识,教不生二念,故观合离逆顺之境,犹如虚空。且了知身心,与众生平等,此无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反与圆觉法体相应,故能入耳。
【简示】
各位修学的人,末世学佛人想顺达解脱,理应舍世贪爱,自心清净。于事中善磨自心,并参访诸正修行人。断一切自心尘垢,无论身处顺境也好,还是身处逆境也好,犹如虚空无论遭遇风雨云电,还是冷暖变化,虚空之性本自平等不动。如果此等善知识也能够了知自心与虚空一样,平等清净,则可逢苦不忧,逢喜不乐,既证得不苦不乐,达体平等,也无平等想,与一切众生通体无二。若这样修行,才能悟入圆觉智海。
【经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圆示】
此答除去何病也。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以有无始无明爱憎种子,为障道之病根,故虽修行,未得解脱。今事善知识,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则折伏现行,了知自己身心,与众生平等,则了无人我,爱憎种子自伏。至若视怨如亲,则爱憎种子自断,而障道之病自断,故云即除诸病。此正除病之妙药也。
【简示】
各位修学的人,末世学佛人无法圆成道果,是因为夙世根本无明未除,藏在阿赖业当中,无法清晰地照见,又怎么可以清除的掉呢?假如有人观一切恩怨孽垢如自己的亲人想,则这些恩怨孽垢瞬间转化,如同自己的亲人,无二无别,则心病可除。这种方法和譬喻,都可以运用到一切修行当中,视一切憎爱贪忧如自己的亲人想,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转七识为平等性智,可照破八识藏性,才能除此根本无明,则一切病迎刃而解。
【经文】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圆示】
此答发何等心也。般若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言尽空一切众生广大心也。皆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即除四病,不颠倒心也。凡诸行人,亲师授法修行之要,无由此者。舍此即堕邪见矣。故云如是不堕。
【简示】
各位修学的人,末世学佛的人想入圆觉大寂海,理应发心(上文已说明,故鼎然不再罗嗦),这样去发心:一切众生之心,如同虚空广大而无边际,都能够悟入圆觉大寂海。于圆觉性海,不作取证有觉,惟圆性真常故。并消融一切自心尘垢。这样发心,才是正心,反之,则堕邪见。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
【简示】
正法难见,邪法易行。欲求正人,心要清净。二乘沉寂,乐于灭息。凡夫取舍,故有生死。外道乐见,贪于感应。诸魔乐欲,常住世间。末法学人,向内善照。消灭习性,降伏恶贪。对境无心,安然内在。广大一心,可照法界,鼎然敬上!
【经文】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稀有,
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圆示】
此颂修行。不犯非律仪二句,长行言,在师示现有过,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此中正言弟子事师,倘见逆行,不得随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清净,而为正行。旧解为追颂求师中文,非本指也。
【简示】
骄慢刀上蜜,莫要疯狂舔。远离无割患,才是正觉行。梦中善境显,是为消罪业。犹如佛出世,光明照大千。师与弟子心,如同清净佛。修行端正意,是名律仪法。知心清净智,是名自心戒。行走坐卧中,律仪真常住。
【经文】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圆示】
此颂发心也。五句颂四心因行,末句显果证。
【简示】
广大第一心,圆觉性常照。一切众生心,究竟入圆觉。四相不作乱,通为圆觉性。当依正觉性,四相皆臣服。已越诸邪见,究竟入涅磐。
【经文】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圆示】
正陈请词,以何为首,即最初方便也。
【经文】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圆示】
三展虔诚。
【经文】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圆示】
许说诫听。
【经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圆示】
此下正答所请也。性谓种性,犹根器也。以圆觉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习,故许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谓若无外缘,则当安居伽蓝,与众同修,若有外缘,不能安居者,则当随分思察也。已说者,如前当观此身等。
【简示】
各位修学的人,一切修行者,或佛住世,或佛灭度,或为末法,有修学大乘法者,具备菩萨种智的修行人,能够坚固信之并悟入如来秘密大圆满法(圆觉大寂海)者,或在适合的安静道场,共逢一处。若不能如此,则随事善观,就象我刚才说过的方法。
【经文】
若复无有它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圆示】
此教结制规则也。意谓苟无外缘,必以安居为上,易入道也。三期随意长短,元无一定,但取克期进道耳。
【简示】
如果没有其他的修行阻挡,理应建立道场(此道场隐含自心清净,否则,纵然建立外在道场,心不清净,也是徒劳,望读者善思维,鼎然特此提示)。以不同时日,灵活安排。
【经文】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旛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圆示】
此教安居进修之法则也。若如来在世,则当正思惟佛,若佛灭后,则当设像观佛法身,故云还同常住。悬诸幡华,广如楞严坛场,今此中至简,故但举幡华。言忏悔得善境界者,谓见光睹瑞感梦等。乃灭罪之相也。一向摄念,则修止观,应如二十五轮,各安标记,结取单复圆修,乃正行也。
【简示】
若佛在世(隐含自觉),理当正思维佛所示法。若佛灭度(隐含真心常住),理应以佛相净心正思维,如同佛在。或以各种净物庄严道场,经三七日,心诵口一诸佛名字,哀求诸佛显前,常觉自心,消除自心业垢,时常忏悔,依忏悔而觉悟自心。若此刻善境界现前,或梦境善境界现前,或禅定善境界现前,则是消业的前兆,得心宁静,则精进不懈,一心摄念,舍世贪忧。
圆示《圆觉经》之三轮顿渐圆证实修实证暨无上禅密系列之
【经文】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住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圆示】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萨住止,意拣小乘之众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结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当结制时,必先集众,布萨作法,然后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萨住止者,谓不同彼小乘多众,但随一类,修观行菩萨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施法事,亦不假彼徒众也。言不假小乘徒众,非与前文安处徒众相违也。
【简示】
菩萨住止,非为小乘住止。大家理应搞清楚。菩萨住止,名为因。菩萨起观,名为果。惟菩萨摄受因果,不同小乘。小乘住止,名为息。小乘起观,名为灭。灭息沉寂,是小乘人的特性。故小乘摄受沉寂,惧怕因果。因此,小乘人乐于涅磐,得少为足,却不知七识暂伏,八识无明全体泛滥,舍寿虽离三界,但不能圆证佛果。所以,菩萨住止,心离声闻,唯顿证单行道故,故不假徒众陪伴。此为鼎然特意提示读者,忘不要混淆。
【经文】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圆示】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此正示菩萨所修,乃离相寂灭之行,不比声闻著相而修也。以大圆觉为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双忘平等寂灭之地也。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缚属故,殊非声闻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来法身实际故,为菩萨所修妙觉因缘,乃自觉圣智之境,为自证处也。此乃菩萨独诣之地,故云不缚徒众。某甲者,以甲乙为名之次,乃当自称己名也。今诸方后称见善知识,不自称名,但曰某甲,无知之甚也。
【简示】
此经文为安心后起用修。是针对大根基的菩萨种智人所修。
【经文】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圆示】
此结示休夏也。言示现安居者,以上言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为限者,以示同权小引发未悟耳。过期随往无碍者,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学者,凡所出游,侣须三人,以妨误失。今菩萨以观智安心,不必伴侣,故云随往无碍。
【简示】
此为实证的随顺菩萨所证之行。
【经文】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示】
此示妨误失也。所闻者,即上三观单复圆修二十五轮,及根尘识界,一一清净等,乃正观也。若非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严五十重阴魔,及起信论中所说魔事,皆不可取。恐堕邪误也。初有二问,一问安居,二问三观,以何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简示】
此为顺滤境界而无住,依净圆心照破五蕴一切虚妄想相。
【经文】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示】
此答三观初首,先空观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静者,以止为前方便也。言至静者,即天台三止中体真止,谓体合真空,故云至静。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静极光生,故云便觉。初从一身等者,谓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以身心世界,荡然一空,则与一切融为一心,一切世界合为一界,故凡众生起心动念,即从自心中现,故凡起一念,无不了知。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界,犹如梦中事。此空观之极则也。如此方名正观,非彼所闻,皆不可取。
【简示】
此为奢摩他初首方便,以寂静为止,义当空观。依净觉心真常,照破五蕴十八界。则如来藏清净真常显露。回流八识心王,清净湛明,于一身中,至一世,净极寂照。犹如蜘蛛网,外界稍微起风或外力的触动,则蜘蛛马上知道,是名皆悉能知。此非意知,思知。如虫子蜕变成蝴蝶,其虫子与蝴蝶非一非二,皆不可取,此乃极智,故鼎然不多罗嗦。
【经文】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示】
此示三摩钵提,假观方便也。三摩钵提,义当幻观,言忆想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种种修行,勤苦三昧者,谓思惟诸佛菩萨因中,修种种难行苦行,度诸众生,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己身心,自历其境,内验其心,种种境界,备历如幻,以此幻观,发度生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菩萨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作如幻佛事也。此则三摩钵提,以如幻为首也。非彼所闻,终不可取。
【简示】
此三摩钵提,名为等至或等持,义为假观。为菩萨开如幻观,诱发如幻慈悲,依幻定示幻法,度幻众,做如幻佛事。若非亲证,岂可揣摩?
【经文】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示】
此示寂观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寂观。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修禅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初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为度数之,从一至十,又从十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生灭头数,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验定力浅深,若久久纯熟,数到一念不生,则其息自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仪中,念念了知,久则百千世界,唯心所现,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静观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说,修止观者,不依气息,彼以内脱身心为要。此依之者,以初机摄心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为得,则堕邪道,非彼所闻也。
【简示】
禅那,名寂,是双离静幻,义当中观。数门为首,不取寂静,也不取如幻。修行功用娴熟,则定力自显,无须造作。当在行事言谈中,举动利行间,真常本心时时起用,名为常不离佛,故六根所显一切,如看自己的手掌纹路,清晰明了,无半点杂垢。此境界,鼎然不多罗嗦,读者当自去修,自然明了。
【经文】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圆示】
此结名也。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是知前二十五轮,但说观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二十五圣,一一皆说最初下手工夫,即此义也。
【简示】
空观有幻,幻中有寂。寂而含空,空而含幻。三三一一,一一三三,二三三二,三二二三……累计推寻,三八二十四,惟有一门,不在其列,名为顿悟。
【经文】
“若诸众生遍修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圆示】
此示三观之益也。以此三观,乃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故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者,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言毕竟成就无碍也。有此胜益,故劝应修。
【简示】
初首三轮,无论运用何门,精进修行,勤恳善观,舍世贪忧,变显如来境界,总会明见,何必操之过急?以心待悟呢?如来出世,因缘具足,才会为众生开示诸法缘,令其悟入。此四大如来知见,若无亲证,岂可揣摩?
【经文】
“若复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修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圆示】
此言钝根障重众生,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夙习种子,今修行时,熏发现行,作障道缘,所谓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者,乃夙习使然也。故当精勤忏悔,消宿业障,业障若消,则道缘可办也。常起希望者,谓希望愿断业障也。故下即云,先断憎爱等,乃贪嗔痴也。胜上心慢也,谓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成,此观不得,乃复修彼观者,乃二十五轮标记之意,故云渐次求证。
【简示】
末世修学人,根基不行的学佛人,理应依忏悔为首行。所以,现在学佛人,急于成就,可惜,事与愿违,不得成就。皆是过去夙业未除,说白了就是你的根本无明(根本识)依旧存在。因未了八识业习种子,虽然勤苦修行,精进不懈,始终是无法成就,故理应先时常忏悔,心常生善念,善求如来果地,也就是专念不忘,心地清净,少起杂想,滋养善根,显示善智,则因缘成熟,根性大发,趁悟起修,勇断自心尘障。随便选择三种修行初首方便法门,以适合自己的法门为首选,一心专修,精进下去,如猫咬住老鼠,死咬不放,直到彻底咽气,放可松口。犹如野牛陷如沼泽,舍弃一切,勇猛前进,直到走上安全地带,方可歇息。若有如此勇猛精进心,有什么不能成功的?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名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悔,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圆示】
上正宗分竟。
【简示】
末世学佛人,安心为首要。条件适应时,选择安静处。三期结夏时,时常来忏悔。忏悔心宁静,则是觉醒时。而后正起观,次第渐修行。若非亲自证,莫要模仿说。三门三净观,不离一心照。精进不懈怠,圆证自心性,是名佛出世。根基不行者,理应常反省。无始一切业,因觉而消融。诸苦不再起,如来便现前。鼎然敬大众,以示同行人。人生几十年,莫要太荒废。既然已学佛,理应如是做。
分享到:
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友善发言,匿名评论无需登录)
还可以输入:400 个字符
评论列表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本文用户信息
用户昵称:
文章总计:6
个性签名:暂无
本栏近期热门
本栏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文字站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最温暖的文字记录站 ─ 文字站!文学交流群: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蜀ICP备14019085号 Copyright © 2015 文字站 www.wenzizhan.com 版权所有
分享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