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情感文章 散文随笔 生活随笔 心情日记 现代诗歌 古词风韵 爱情故事 语录名句 微小说 影评 杂文 佳句
×取消主题

不争,即是争

发表时间:2016-04-02用户:文字君阅读:2994
    近日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把八十二集的电视剧《贞观长歌》看完了。我不知道是李世民成就了唐朝,还是唐朝成全了李世民。人们一说起唐朝,也许想起的第一个人,不是建造者李渊,而是开拓者李世民。于是一个人和一个朝代,就这样被后世自然的捆绑在一起。
    唐代,对于历史来说是一段辉煌,对于文化来是一段绚烂,对于政治而言则是一种强势。它亦如泰山之高大,宛若海洋之博大。没有一个人可以把它看清、道明,一切都在沧海一粟中。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得了帝位,他的父亲做了太上皇。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做过太子的人做了天子。就是这样一个在“争”中,把太子置于死地的人,建立了为后人称颂的大唐帝国。这归功于秦府旧将的功劳,和他的胸襟和胆识。
    一代人的纷争过去了,另一代人的纷争却起来了。李世民做了天子之后,立长子李承乾(长孙皇后之子,长孙无忌的大外甥)为太子。三子蜀王李恪(隋炀帝的外孙,杨妃的儿子),四子魏王李泰(长孙皇后的二子),齐王李佑,晋王(长孙皇后的三子)李治。太子李承乾是一个懦弱的人,蜀王李恪是一个有胆识且爱争强好胜的人,魏王李泰满腹经纶且过于圆滑,齐王李佑有匹夫之勇,晋王李治闭门理佛。以上诸皇子都有将来君临天下的想法,只是每个人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起先,是蜀王李恪用自己的争强好胜发难于懦弱的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恪后处劣势,魏王李泰步步紧逼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尽占风头,但此时太子的实力却还是根深蒂固。后太子李承乾自毁乾坤,齐王李佑起兵谋反,下狱受死。蜀王李恪与魏王李泰明争暗斗,已成水火。而魏王李泰又事牵落势太子,被囚。此时蜀王李恪似乎胜出,然世事终究难料。那位一直不显山露水,整天在家闭门理佛的晋王李治,被李世民起用,入住东宫。李世民死后的第四年,已为九五之尊的李治或许授意长孙无忌,斩杀了蜀王李恪。这或许不仅是因为的威胁所致,更或者还有几分大嫂的缘故。
    晋王李治,在这场角逐中得以胜出,就在于他的不争。不争,对于晋王李治而言是明智的。因为他知道不争即争的道理,争对于这场角逐而言就是一种暴露,也是一种力量的消耗。唯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发才是出路。李治从父亲的玄武门之变中看到了这一点,因为处弱拥德是获得民心的过程。得到了民心,弱者也会变强。而此时对于胸怀大志的李治而言,需要的是等待和等待中的机会。他做到了不争,所以他得以成事。
    蜀王李恪一生都没有悟透、践行此理。做为观众,我喜欢李恪这个历史人物,这种偏爱如同毛泽东称他为“英物”一般,甚至为李世民没有选他做太子而惋惜。做为皇子,他与父亲李世民性格颇像。他有孤身入草原枭雄颉利的胆识,他有短期筹粮的谋略,他还有一位智谋过人、忠心耿耿的老师岑文本。如果他懂得不争即争的道理,那么最终胜出的或许是他。然而他的争强好胜,他的庶出,他的身世(外祖父隋炀帝),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悲剧的人物。当人在曹营心在汉的老师,替他扫清政敌的时候,他应该从晋王身上去体悟不争即争的道理,他没有,而是在误解老师的背叛,而是在角逐中依然争强好胜。当他得知是老师把魏王与太子这等政敌替他扫清,而晋王入主东宫,而他自誉项羽时,他还在孤注一掷。
    人的命运,往往因为自己的性格,在突如其来的偶然间便有了结果。试想一下,当他在起初有志于做国之栋梁,当他婚成于大漠,也许他还能善终呢?然而李恪就是李恪,他既不似太子般懦弱,也不似魏王般圆滑,更不如晋王般大智,于是他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结局。
    最后,我终于懂得了李恪的性情是无法兼容这不争即争的道理。于是历史也因为人的性情,而有了合理的一笔。而郑仁基的女儿讲给李恪关于狐狸和两只狗熊的故事,终究只成了故事。于是李治成了皇帝,武则天也成了皇帝,而李恪和众皇子却成了黄土。
分享到:
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友善发言,匿名评论无需登录)
还可以输入:400 个字符
评论列表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文字站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最温暖的文字记录站 ─ 文字站!文学交流群: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蜀ICP备14019085号 Copyright © 2015 文字站 www.wenzizhan.com 版权所有
分享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