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情感文章 散文随笔 生活随笔 心情日记 现代诗歌 古词风韵 爱情故事 语录名句 微小说 影评 杂文 佳句
×取消主题

粽香

发表时间:2017-06-09用户:文字君阅读:971
  篇一:粽香
  收麦后的一天,我看见爷在院子里收拾粽叶就好奇的问:“爷,现在弄这干啥?”爷说:“端午节要到了。”听爷这样说,我的心就不再平静,盼着吃爷包的粽子。于是跟着爷跑前跑后,看爷做包粽子的准备工作,不时给爷当个助手做点事,心里美滋滋的。
  爷用清水泡好又大又白的糯米和又大又红的甜枣。把稻草杆、粽子叶放在热水里煮,让稻草杆更加柔韧,让粽子叶更加柔软。煮好后,在锅沿上搭一木板做案,按粽子大小将粽叶一片压一片的摆齐,一组一组的移到馍篦子上交叉着摆放。然后把米、枣、稻草杆、放粽子的笼一一放在合适的位置。我也没闲,及时搬来个小椅子给爷,爷笑着接过坐上就包开了。我也给自己搬来个小椅椅坐在旁边看着。
  爷动作熟练,先从馍篦子上取来一组叶,左手中指和食指夹住叶尾,右手抓住叶的前端,按长短比例手腕一转将粽叶折成漏斗状。一手握住,一手取来一颗红枣放在漏斗底。接着放进米,放进二三个枣;再放些米,再放进一二个枣;据情况再放些米进去就到了漏斗边缘。随即用多出漏斗的那部分叶子折过去盖住漏斗口并趁势在粽子身上缠来缠去,最后就严丝合缝的成了一个方正的三梭锥形状。一手拿着,一手抽出一根长短早已剪好的稻草杆,嘴噙一头,手捏一头,很有规律的在粽子上面娴熟的缠上几圈,终了以一个活头打结,一个硕大丰满的粽子就被紧紧的捆好,结结实实的,远远的扔进笼里也不会散开。爷动作娴熟的包着粽子,脸上露着笑容,像一幅优美的岁月生活画深印在我的脑海。
  或是粽叶用完了,或是红枣用完了,或是糯米用完了,爷才停止包。天快黑了。我跟着爷提着粽子笼来到厨房,眼看着爷在大铁锅底放进一个铁丝编成的小篦,再有规律的摆完一笼的粽子,上放一块木板,板上压块青石。倒进清水,稍过粽子面为宜。盖上锅盖,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木柴,先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煮。我蹲在旁边看着,爷不时往灶膛里添柴,火苗映照爷的脸闪动着慈祥的红光。闻着从锅盖缝冒出来的粽香,让人舍不得离不开半步,生怕刚一走开就熟了似的。煮粽子是需要时间的,爷爷看着我说:“不能急,慢慢煮才出好味,明早就可以吃了。”
  我念记着粽子,第二天很早就起来要去找爷,妈妈硬拉住我的手给我洗了脸,在我的额头点上一个红色俏斑,把用丝线做成的香包挂在我的胸前。那时,我只觉得香包好看,闻着也香,于是很乐意的带上,跟着爷来回跑。爷正烧着粽子锅,一脸的慈祥,一脸的笑容,高兴的看着我带的香包、额头上点的俏斑。爷知道我的心事,烧好了锅,就引着我来到屋里,取来雄黄,用手蘸着涂在我的耳朵处。直到长大后,我才懂得端午节为什么要给小孩带香包抹雄黄。原来,五月俗称毒月,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抹雄黄,戴香包,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强身。同时,挥发的香味,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驱邪驱瘟解毒,蛇虫闻之远遁,是保命吉祥的象征。按照往年习惯,我知道下来爷就要从锅里取粽子了。果然,爷又来到厨房,我紧跟着。爷揭开锅,把粽子拿出来给我拨到碗里,那粽子象玉块一样,宝石般的红枣与糯米粘融在一起,白里泛着艳美的油红和油黄,粽香缭绕着直钻人的鼻孔,吃上一口,软软的、滑滑的、糯糯的,嘴里全是香甜和甜香。爷端午节包,过年也包,春节出门,有时就带着粽子当作礼品走亲串户,亲戚朋友吃了都说美,还问:“你爷包的粽子怎么这样好吃?”我笑而不答,心里为爷骄傲自豪。后来爸也跟着爷学,与爷包的粽子是一个味。
  改革开放允许人们做生意时,村上本姓人家在街上开饭店卖小吃。每天早上卖着粽子,三四百个不到早上10点就销售一空,稍来迟会就没啦。我长大后在外工作,平时回家要返单位的那天早上,爸妈知道我爱吃粽子常到街上买些回来。在爸妈的劝说中,我一次吃个肚子饱,觉得其香与爷、与爸包的是一个样。我也常想故乡的粽子为什么这样香?这可能就是一方水土一方情,一方水土一方味的具体体现吧。故乡的粽子,糯米是家乡灞河滩出产的一种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受土时间长,淀粉足油气旺。粽叶是灞河滩羽园里长的叶子,又长又宽又厚又油。粽子绳自然是灞河滩生长的稻草杆,绵绵藏韧。淘米、淘枣、煮粽叶、煮稻草杆、煮粽子的水都是灞河滩的地下水。煮粽子的火是灞河滩生长的杨树根,或灞河滩庄稼地里长的枝叶枝杆。我想,若离开了这方水土,可能就没有这个味了!
  我一生混在他乡,失去了学包故乡粽子的机会。有时看到街上的粽子,就想起故乡的味道,过去就买上几个吧。可走近滩子看着,总觉得没有故乡的大气饱满光泽,折开吃总觉得不是心里念想的那个味。尤其是那个腰带带,用的是包装绳,用的是棉线线,宽衣解带时就没有故乡稻草杆那样一种亲切感。家乡的粽子体大、型满、量饱、味香,有家的感觉,有爱的感觉,留给人的不仅仅是独特的味道,还有飘着炊烟的乡土和剪不断的乡情。

  篇二:五月粽香
  窗外,灯火阑珊,我倚着窗栏,透过窗玻璃眺望着无边的苍穹,低头下意识地饮了一口咖啡,台历就在跟前,下意识地觑了一眼,今天的阴历五月初一,自言自语道“再过四天,就是端午节了。”
  “该吃粽子啦。”伏案写作业的女儿兴奋地应了一声。
  孩子的无邪快语打断了我思绪,是啊,粽子,那飘香的粽子,记忆又把我拽回到童年的时光。
  我的家乡,南临望江,北倚望亭山,每到夏季,芳草萋萋的望亭山犹如一块碧绿的屏障,流淌的望江水,好象一条蜿蜒的飞练。家乡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地点缀在蓁蓁丛生的山坡上。
  在我记忆里,家乡人们的生活是并不富裕的,但家乡的民风是淳朴的,邻里和睦相处,彼此都礼尚往来。
  在家乡的小学里,我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涯,虽然校舍简陋,但每位老师的敬业、爱教精神,学生们学而无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给家乡的小学平添了的生机和活力。
  在我就读小学三年级那年阴历五月初四的下午,母亲向生产队队长请了假,带着发嫩的艾蒿,早早地回到家里,张罗着开始制作端午节的凉糕了。
  我放学回到家,看到母亲在灶上做凉糕,心里是美滋滋的。放下书包,蹦出院门,跟邻居家的同邻人玩了起来。
  时值五月,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庄稼。我们兵分几路,有的玩捉蚯蚓,有的玩捉迷藏,有的在田间水渠边戏水,有的在屋后百草园里打闹,尽情的享受着玩耍带来的快乐和趣味。
  不知不觉,日薄西山,炊烟四起,落日的余辉朦朦胧胧地笼罩着小山村,我和本家的小叔一道,从田间小路向自家走回,在我们本家的人们中,因自己辈分小,即使有好多同年龄的,也得叫人家叔叔什么的,不过,玩在一起,也不分你长我小,彼此都喜笑颜开。
  我们俩来到小叔家,刚踏入院落的门,就有一股粽香在荡漾着。四奶独自一人,坐在灶前,一丝不苟地包着粽子,灶上的铁锅里,发出沸沸扬扬的咕嘟声,锅边飘逸出浓浓的粽香,站在旁边的我,在贪婪地吮吸着。小叔心急火燎,叫嚷着,迫不及待地要吃粽子。我只能站在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口锅,嘴里的馋涎在潜滋暗长。
  终于,一锅粽子熟了,四奶一边用筷子拾着,一边不停地自我褒奖着粽子的丰盛。四奶信手用筷子夹上一个冒着热气的粽子放在碗里,亲切地递给自己的孩子——小叔,又用筷子夹了一个,带着漫不经心的表情叫道:“快,给你吃,吃完了快去玩吧。”
  我来不及思忖四奶当时的心理,来不及观看四奶当时的表情,顾不及粽子飞腾的热气,迅疾把粽叶掰开,吹一吹热气,一口咬下粽子的一小半。
  “二子,回家吃饭来。”
  我家与四奶家是邻居,妈妈站在墙角唤我回家吃饭。
  我一边跑一边吃着粽子,步入院门时,整个粽子入肚了,粽子的醇香诱使我用舌头舔着粽叶上残留的粘汁来,一个粽子下肚,不仅尝不出粽子其中的滋味,更不能解决自己的饥饿来。
  “妈,我要吃粽子。”
  “刚才,你不是吃了四奶家的粽子吗?”
  “只吃了一个,我还要吃。”说着,手里揣着粽叶,泪花渗出了眼眶。
  “等你爹,挣回钱了,咱也到镇上买上江米、红枣、粽叶,给你做好多好多的粽子,让你大饱一顿,别哭,乖孩子,要听妈的话。”
  “妈妈,我现在就要吃”。我擒着泪花,恳求着妈妈。
  “你吃,好话不听。”妈妈在我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这么不懂事,没钱,吃啥,给你,这不是凉糕,跟粽子有啥不一样的。”
  我受了委屈,愈哭愈厉害了,用手捂着泪眼,根本不去看一眼那碗里的凉糕,心里想着四奶家那香喷喷的粽子。此时的我,根本不理解,妈妈不给我做粽子的原因。蓦然间,我透过泪水模糊的双眼,依稀地看见妈妈用粗糙的手擦拭着眼角的泪,此时的我,没有去像读书一样去读母亲此时的心情。
  那天夜里,我没有吃饭。
  童年的时光,一晃过去了。小学六年结束,我如愿地升到镇里读初中了。镇离家乡较远,我住在学校里,吃食堂饭,生活在学校里,只有在节假日或者假期里才能回家。三年的初中生活里,端午节都不是节假日,所以,每次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生活清淡,只在端午节过去的节假日里,回到家里,才能吃到妈妈的凉糕了,不过,每次吃凉糕,都是在端午节过后才吃到,尽管母亲做的凉糕是如何有滋味,但是,总缺少端午节那种特有的氛围。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县城一所重点高中。在我就读高中的那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父亲开始走出家门,靠卖自己力气打工挣点钱,供养孩子们上学。母亲一人耕种着几十亩地,忙时,父亲就从外面回来,帮助母亲耕作农田,忙完了,就又出去打工挣钱,这样,家境日渐殷实起来,但是,父母亲勤俭持家的本性和意识始终没有改变。
  也是一个火红的五月,那年恰好哥哥、姐姐都考上省城中专,可把父母亲乐开怀了。那年的端午节恰好是周日,于是,我、哥、姐就在端午节的前天,骑着自行车,行程八、九十里路程赶回家,这年,父亲在外挣了一点钱,从省城买了很多江米、红枣、粽叶,顺便还买了一些稀罕的食品,可算是丰盛至极了。父母亲看着子女已经长大并且个个出类拔萃,感到有无限的欣慰。
  这是母亲生平第一次做粽子,先把粽叶在凉水里浸泡,可是无济于事,后干脆用热水浸泡,我们姐、弟站在母亲的一旁,看母亲包粽子,包了一个,漏江米了,不行,再重来,个把小时后,母亲有点入门了,包出粽子也有棱角了。开始下锅煮了,随着锅里发出的嘟咕声,家里荡漾着喜悦、和亲的笑声,爷爷更是心情开朗,嘴里在不停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
  太阳当空,枝叶扶疏,中午时分到了,粽子也熟了。母亲在灶上忙着,父亲唤着大家就坐准备吃饭,一盆热气腾腾的粽子端上来了,我第一个下手,拿着一个饱满的粽子恭敬地送给爷爷,爷爷那布满沧桑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微微裂开那张仅有几颗牙的嘴,没说什么,喜不自胜。
  “哎呀,这么硬,妈,不是生的吗?”我拿了一个,掰开后咬了一口。
  “不会吧。”母亲立即掰开一个粽子,尝了一口,“哎呀,不是生的,但就是发硬。哎,怎么搞的。”
  “甚也不能做了,这么好端端的东西,怎么做成这个样?”父亲也拿了一个,咬了一口。
  父亲口气尖刻,脸上爬满不快的表情。
  多年的做饭经验告诉母亲粽子硬的原因是由于做粽子操作不当,没有掌握好每个粽子里江米的量,导致每个粽子里的江米过盈而发硬。母亲带着吝惜的表情,急匆匆地下厨重新做起来。
  尽管经过了母亲重复劳作,一家人终于吃上了纯香的粽子了。母亲怀着大哥、大姐有出息的喜悦,本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可是,弄了个不如意,母亲的脸上挂着一种内疚的神情。
  流年似水,三年的高中生活,一晃就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里,大哥中专毕业,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姐姐又考上一所专科学校继续生造,父母亲因手头不太宽裕而不同意姐姐继续生造,但是,大哥深知生造的意义以及大姐求学的上进心,虽自己所得的薪水不多,但节衣缩食,供养着姐姐来成就学业。我也深知父母来钱不易,也是勤俭度日。
  在我上高三年级那年的夏日,一个雨后放晴的周六下午,晚饭过后,我和同宿舍三位好友在玩排球,一个好消息传来:父亲来看我了。我急匆匆地跑回宿舍,从敞开的宿舍门远远看见风尘仆仆的父亲,我格外高兴。父亲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嘴里叼着一支手卷的纸烟,腿了色的帽子放在床铺上,帽子和上衣肩膀现出班驳的淋雨湿迹,见到我,迅疾地用手指移开叼在嘴边的纸烟,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亲切的、慈祥的笑容。
  “二子,时常不见,身体有点瘦了,你妈给做了些饺子,爸给你送来。”
  父亲的言语简单,但眼神了蕴藏着一股深不可测的垂爱之情。我兴奋得有点失措,见到久别的父亲,不知如何是好。用手指夹了一个冷饺子,吃了起来。
  久违的饺子,我迫不及待地用开水泡了二十多个,同宿舍的两位同学,见到我在饱餐,馋劲自然在大发,我只能忍痛割爱,捐给他们几个,父亲带的饺子,旋踵之内,吃了个净光。
  父亲掏出兜里用布裹得严实的一个包,然后慢慢地打开,里面是好多面值不等的纸币,父亲心里清点着,把点好一叠放在一边,剩余大约有两元多纸币依旧裹在布的包里,装回到衣兜里。
  “二子,马上过端午节了,爹给你留一百元钱,到县城街上买些粽子和其他好吃的,功课紧,你就别回去了,学习重要,今年雨水好,咱家里庄稼长得可高了,爸明早回家,和你妈锄玉米。”
  我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一百元钱,因面值小,装在我的兜里是鼓鼓囊囊的。父亲跟我睡了一夜,第二天的拂晓时分,父亲就上路回家了。
  后来,我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在回家的路上,因自行车外胎被扎,不舍得花身上的两元钱,推着自行车,足足走了十里路,才回到了家。
  那年的端午节,我上街买了好多粽子,补偿了童年对粽子的馋劲。又吃了一碗县城有名的特产—炖羊肉,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那年的中考,我如愿地考入省城的一所中专学校。三年的中专学习生活结束,我被分配到一个事业单位工作。
  上班后,我省吃俭用,节约下来些钱孝顺父母亲,那年的端午节,我特意上街购买了做粽子的上好原料,在过节的前两天,满怀惬意地回到了老家。
  那年端午节,大哥与大姐也回到家中,与父母亲一道过节,大哥还领着自己的对象,父母亲更是喜上眉梢,屋子里、庭院里都充满了喜气洋洋的笑声,不知怎么的,也许是自然地造化,母亲做的粽子格外醇美,饭间,屋里弥漫着融融的天伦之乐。
  邻居被我们家的欢声笑语打搅了,四奶匆匆赶过来,寒暄几句后,一下吃了好多的粽子。
  这是打我记忆起,第一次过的最美、最丰富的端午节,而且吃到了母亲第一次做的最香的粽子。
  光阴似箭,在我参加工作的四年后,我成家了,我爱人秀外慧中,对我的父母是百般孝敬,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总是把二老喜欢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买上带上,父母上年纪了,脸上填了好多好多、深深的皱纹,背也驼了,走起路来脚步也变得蹒跚了,牙也掉了几颗,但是,父母那勤俭节约的习惯没有变,矜持而没有丝毫浮华的习气没有变,面对着儿子、儿媳的孝顺,父母总是千叮万嘱,出门在外,决不能大手大脚,要艰苦朴素,要塌塌实实,永远记住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永远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斗转星移,我的女儿降生了,父母是满心欢喜,急冲冲地赶到城里看望小孙女,那时,也正赶上一个端午节,我上街买了好多好多的粽子,还买了一些稀罕的食品和一瓶昂贵的白酒,准备着和父亲斟上几盅。
  我们一家三口和父母在我家里过了一个城市人的端午节,也是父母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醇美的城市粽子。
  粽香悠悠,也载着岁月悠悠。我们兄妹三人都长大成家,生活渐渐地好起来了,拿出各自的孝心,给父母贴补些这、贴补些那,但是,素来简朴的父母,依然是在享受上表现不出半点的慷慨,依然在为我们兄妹三家生活的富绰在惦念着。
  父亲的文化不高,但是,求知的欲望很强烈。父亲年时已高,再加上我们兄妹三人都已经成家立业,父亲也结束了在外卖劳力挣钱的生涯,节省下来的时间,父亲开始识字,开始读书、看报,了解村外的世界。父亲读书可谓认真了,炕上放着一个小桌,父亲端坐在桌边,一边读着,一边还做着笔记。我有一次,在无意中,偷看了父亲的笔记,字虽然不太工整,错字也有,但是分外整齐。有一篇笔记,父亲是这样写的:
  屈原因为爱国,而投入了汨罗江死去。我是一个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假使我有爱国心,我想我也无法表现。但是我很爱我的家,我有爱干活、仔仔细细过日子的老伴,我有三个有志气的子女,我和老伴教育好了三个子女,他们个个都出色。小时候在村里读书,长大后在城市里生活。对于一个农村娃,有多少人做梦都想着城市里生活,我的子女做到了,这是我非常的心宽,我觉得,我比屈原还好呢。
  语句简朴,但是,意义很深刻,我由衷地读懂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了。
  我的女儿渐渐地长大了,女儿活泼,长得聪明、伶俐,女儿三岁那年,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了家乡,跟父母过了一个端午节。
  五月的农村,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季节。母亲特意用石碾磨制了糕面,准备着做上一顿香喷喷的油炸糕。我买了好多父母爱吃的食品,尤其买了好多品种的粽子,让父母感受到在农村过城市人端午节的生活品味。
  经过母亲和我爱人的忙碌,一桌丰盛的饭菜准备好了,父亲从一个老式的柜子里拿出了半瓶烧酒,给我和他自己各斟上一盅,心情高兴,喝酒自然也酣畅,向来不喝酒的我,竟然喝了四两多。我女儿是满心欢喜,小手在这盘那碗里抓来抓去,吃一半掉一半,掉下的那些母亲津津有味地吃了,一顿饭,母亲没有吃一点新鲜的,也没有吃上一个完整的粽子,吃的全部是我女儿的“残羹剩饭”。
  正在我们吃饭快要结束的时候,邻居的四奶到我们家串门来了。
  四奶见到我们一家三口,亲热地寒暄了一番。母亲立即拿来一个碗夹了两个粽子,送给四奶,四奶抵挡不住我母亲的热情,吃了起来,吃了两个后,母亲又夹了三个,再三退让后,四奶吃了进去。四奶一边吃着,一边赞叹着粽子的精美。
  不知怎么地,我在酒的朦胧中,脑海里又浮现出自己小时候到四奶家吃粽子的情景,已经记不清过去多少年了,当年,我吃了四奶仅仅一个包含着四奶吝啬与冷落的粽子,今天,母亲拿着我买来精美的粽子,热切地请四奶吃了五个粽子,我不在乎这几个粽子,而是从这种对比中,感到一种只有农村孩子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幸福与知足感。
  我和母亲继续热情地请四奶吃点这、尝着那,一家人是其乐融融。一顿饭,母亲和父亲没有吃上一个完整的粽子,吃的全是我女儿咬过一口或两口后剩下的粽子,母亲和父亲是分外的高兴,这种高兴对一个成家后有子女的我和我的爱人感受出来的比较少,而对于我的母亲和父亲感受的很多很多。
  我喝了些酒,困乏地睡觉去了,一觉醒来,已经是晚上了。我躺在被窝里,想着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成家后的日日夜夜,想着想着,泪水禁不住涌出眼眶。无边的夜色中,皎洁的月光透过窗玻璃,洒在农家的大炕上。父母,是一轮明月,不需要加太多的糖,只要捧上一点孝心、甚至一滴水就能染青父母亲的银丝,抚平父母亲的皱纹,浇灌出一片风景来。
  父爱和母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像汩汩流水,时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是一曲最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最动人最灿烂最圣洁的音韵,是上苍给予我们最丰厚的礼物、最甜美的甘泉。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种爱就是父爱和母爱,父爱和母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这种爱的内涵是一致的,沐浴在父爱和母爱的人是幸福的,这种爱是人类得以繁衍、进步、发展的原动力。
  五月的粽香不仅是一种食物的美味,它承载更多的是我的努力、奋斗以及宽厚、深邃、真挚的父爱和母爱。

  篇三:又到一年粽香时
  端午已被纳入法定的节假日,足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为着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里面。而端午在我的概念里,也是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八十年代初,那时的物质还相当匮乏,没有漂亮的衣衫,没有丰盛的食物,在端午的这一天,粽子却是不可少的。早早的,家家门口就挂上了艾叶,蒲草,还洒上了雄黄酒。淡淡的药味,酒味弥漫开来,给节日蒙上了一丝神秘的气氛。奶奶告诉我有了这些东西,蛇啊虫啊的就再也不敢来了,艾草是辟邪的,鬼神之类的自然不敢来骚扰。我知道《白蛇传》里的法海和尚就是用雄黄来对付白素贞的。但是很多人都把法海当做反面人物,妖狐白蛇青蛇反倒让人心生怜惜。事实也如此,有的人打着维护正义的幌子,名正言顺的去欺压弱小甚至为非作歹。倒是需要象唐僧那样的紧箍咒,时不时的为那些假和尚念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题外话。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至于为什么要吃粽子,小脚的老人也说不出个子午寅来。潜意识里,承袭了每年的这一天就是要吃粽子的惯常,奶奶一大早就忙活开了。早先就采集好了的芦苇叶,斑竹壳,甚至玉米叶,泡好洗干净待用。糯米是前一天晚上就泡好了的,有腊肉、红豆、红枣等原料。翠绿的叶子在奶奶手中上下翻转,眨眼间一只精巧的粽子在奶奶的手上象变戏法似的出来了,四个角,用蒲叶撕成的细绳绑紧,个个玲珑精致。小的有鸡蛋那么大,大的足有斗碗大,一大串挂在桌子腿上,散发出芦苇的清香,只等下锅了。
  这期间,看龙舟赛也是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必然,这也和传说有关。据说诗人忧愤投江而死,楚国老百姓为了拯救诗人,纷纷划船追赶。也说是为了驱散河里的鱼群,不让吃掉屈原,就在河里争相投入糯米等食物。后来每一年的这一天就演变成了一个特定的日子。五月的乡村已然是笼盖四野的青纱帐,丘陵低处是碧绿的稻田,从半坡一层层铺展下来,像是绿色的海洋。间有几只鹧鸪飞过原野,没入了其中,只剩下“布谷”“布谷”的叫声在田野中回响。山丘上的高粱、玉米没过了头顶,密密实实,郁郁葱葱,一阵风吹过,大有万顷波涛翻卷之感。如果有人离开了视线,是断然找不见的,扯嗓门一喊,人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应答。李子、桃子在这个时候也熟了,青里透红,摘上几个揣兜里,三五小伙伴邀约成群,从密林里深一脚浅一脚的穿过,前面的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宽阔的水域呈现在眼前,江水环绕的小岛就是中心,一个川北小镇。
  嘉陵江蜿蜿蜒蜒从群山沟壑穿过,在这里放缓了脚步。高大的烟囱、渡船、码头、轰鸣的机器,让这里有了工业的气息。传统的桑蚕养殖促进了丝绸业的发展,使中心多了几分现代文明,少了几分拙扑。这时候两岸已经是人山人海,一排排龙舟装饰得焕然一新,选手们头扎红巾,着黄色大襟,意气风发,跃跃欲试。等一声令下,几十只鸭子同时抛入江中,几十支龙舟象离弦的箭,直奔向目的。两岸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等我们看完赛龙舟回来,远远的就闻到了粽子清新的香味,奶奶的粽子已经煮好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缭绕的粽香味中,弥漫着浓烈的节日气息。那种幸福的、纯真的感觉和时光一样恒久,以至多年以后,仍在我脑海留有深刻的印象。
  多少年过去了,奶奶的粽子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赛龙舟时助威的呐喊也不再响起。青纱帐依然茂密,渐行渐远的脚步已经无法将它穿越。在这个五月,遥远的青纱帐,是否能遮住一双守望的眼?古老的汩罗江,是否还有人在吟唱着千古《离骚》?

  篇四:浓浓粽香情
  我阴历的生日是五月初三,距端午佳节还有两天。小时候,我经常天真地想:要是妈妈再晚两天让我出生,我就是端午节生人了,那该有多好。
  记事起,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物资的匮乏,正在长身体的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孩子,每每不到吃饭的点,我就饿得不行,因此,只要放学的下课铃声一响,我便是第一个飞奔出校门,一口气跑回家后迫不及待的揭开饭甑盖(当时乡下煮饭都是用木甑),抓起一坨饭团便往嘴里塞,那狼吞虎咽的样子,一直伴随着我走完小学毕业。
  逢年过节,该是孩提时最开心的时刻。那会儿因为交通闭塞,物资不流通,往往在节日的餐桌上,贫富的分化不是很明显的,均以鸡鸭鱼肉为主打菜,不同的只是菜量的多少而已。那一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早早地开始忙碌,我们兄妹几个便像没了线的风筝,到处乱转,等疯够了、玩累了才会汗渍渍的跑回家,围坐在桌前,眼巴巴地盯着桌子,等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那个狼吞虎咽的镜像就可想而知了。一顿饭过后,我们几个发小依旧会偷偷地来到僻静处,撅起小嘴比着谁的嘴巴油光最多,油光最多的赢者,那份骄傲地劲就甭提了。
  而在我记忆里,这样的骄傲似乎不多。
  昨天,我来到一社区采访爱心包粽子,看见一群大妈们在娴熟的包粽子,不由得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信手便拿起一片箬叶深深地闻起来,却怎么也找不回记忆深处的那份香气。
  箬叶没变、糯米没变、技法没变……变了的,许是自己的心态吧。
  遥想老家的双亲,脑际间又闪现出他们忙碌的身影,浓浓的粽香裹着双亲的期盼直袭而来,牵动着我心底深处的那份情愫,于是暗自在心中打好行囊:收拾好心情回家过端阳去。
  
  ---- 文章来源于网络,阅读更多散文/随笔/诗词/佳句、发表文章作品尽在文字站!
分享到:
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友善发言,匿名评论无需登录)
还可以输入:400 个字符
评论列表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本文用户信息
用户昵称:文字君
文章总计:9640
个性签名:文字站官方账号,收录经典美文!
本栏近期热门
本栏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文字站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最温暖的文字记录站 ─ 文字站!文学交流群: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蜀ICP备14019085号 Copyright © 2015 文字站 www.wenzizhan.com 版权所有
分享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