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振双老舍先生是现代少有的大作家,也是一个收藏家。他的收藏以画作为主,而数量最多的是齐白石的画,有七十余幅,可谓幅幅是“绝品”。据汪曾祺回忆,老舍家里的墙壁上常挂着各种画,还时常更换,其中齐白石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挂得最久。内有一幅是很多人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 ...
发表时间:2018-01-28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642
文/陈亮当银杏一身灿烂辉煌、金身附体的时候,腊梅还是乳臭未干的婴儿。银杏直冲云霄,人们在他的脚下驻足流连,用相机拍下这金秋的象征。而腊梅,还未长出枝桠,低矮的她们正奋力地生长、延伸,直到第一株带着梅花的枝桠,横空出世。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银杏对腊梅说:“你能仰望我 ...
发表时间:2018-01-28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297
文/张君燕格雷戈·弗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小时候,弗兰克林的家里很贫穷。有一次,弗兰克林要代表班级去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可是他连一双完好的鞋子都没有。弗兰克林很想让妈妈给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可他知道,妈妈根本拿不出一分钱。弗兰克林路过邻居琼斯太太家时,看到了一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经典文章阅读:2096
文/陈锦荣几年前,笔者发表过一篇老年励志的文章《只要知识新,再老也年轻》,说明一个老年人,只要有文化、有知识,肯学习、有兴趣,又能读懂人生,用丰富的文化生活来充实自己的晚年,自己就不会觉得老,因而也显得年轻。从前,笔者也唱过一首励志的红歌,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对那些将自己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经典文章阅读:1730
文/马亚伟读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深深被作者生活中的雅趣所吸引。李渔是一个十分会生活的人,经常搞一些小“发明创造”。他夏有凉凳,冬有暖椅。凉凳是一个中空的方盒,里面灌上凉水,再盖上薄瓦作凳面,夏天坐,凉快得很。暖椅结构相似,下面装上抽屉,抽屉里点几块炭,就可以御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经典文章阅读:1668
文/黎武静人生中有许多不能改变的事情。比如,我有极严重的晕车,上车两分钟,胃里就要翻江倒海。如非必要,我的活动范围就是一辆自行车所能骑行的领域。所以一直羡慕那些跨越了辽阔地理的人们:一个是名闻天下的徐霞客,一个是我仰慕不已的父亲。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足迹踏遍了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生活随笔阅读:1748
文/刘燕一天,去公园玩耍,发现东南角的水池里游着两只美丽的天鹅,只见它们全身洁白,伸着长长的脖子,显得高贵而优雅。不少游人围在池子的四周,争先恐后地给它们投食、照相。对于天鹅,我并不陌生,儿时在李商隐的《镜槛》中读到过:“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拨弦惊火凤,交扇拂天鹅。”还有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生活随笔阅读:1414
文/葛松岭有这么一个人,他完成小学学业需要7年时间,人家只需5年。他想考进重点初中,可惜,又名落孙山。好不容易考上初中,在考高中时,却再次落北。考大学,他考了一次又一次,一连考了3次才遂愿。在求职时,他更是不顺,接二连三地遭遇碰壁。去KFC应聘时,24个人去了,23个人被录取,他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励志文章阅读:1693
文/隋明洋从小我就住在爷爷家。听爸爸说,爷爷为了给我起名字,还专门自学了《周易》,说我“五行缺水”,便有了“洋”字。我不会走路的时候,爷爷就经常把我放到婴儿车里,推着我见识这个陌生又新鲜的世界,见到熟人也一定会停下来,晒一晒他的宝贝孙子。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爷爷送给我一辆单车。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亲情文章阅读:1628
文/龙立榜一家小卖部屡遭盗窃,主人买来了一组监控装置。在隔壁老李的帮助下,主人将摄像头装在瓦檐下很是隐蔽的位置,并约定不把装监控装置的事儿说出去。事不几日小卖部又遭盗窃,主人回放监控器,盗贼竟然是老李十三岁的儿子。老李谎称有人目睹了儿子行窃,有据可查,私下里惩罚了儿子,并赔偿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871
文/刘卫涛我租住的屋外,是一条不足百米长的小巷子,巷子的外头,是一条横过的繁华商业街。每一天的晨起,我都会从寂静的小巷子里走出,然后又走进那条车水马龙的繁华商业街,一直走到马路对面的公交车站,然后再去上班。到中午下班的时候,我又会走进小巷子里,这时候,小巷子里已经有了三三两两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情感文章阅读:2000
文/佟菲进单位的第一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培训老师将一张A4纸贴在黑板上,跟我们二十五个新员工说:“请大家上来把自己的名字签到这张白纸上。”我们纷纷上到黑板前,依次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二十五个名字瞬间就把一张A4纸挤得“水泄不通”。所有新员工都写完名字后,培训老师笑眯眯道:“你们谁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524
文/宋秀玲因为发了一张益母草图片在朋友圈,就有老家的朋友点评说:“这个剪碎了,然后加蛋,炒饭,好吃!”我回答说:“那是樟林的吃法,其它地方没有那样吃。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品种不同,老家那种带点苦味,香!汕头这种基本上一点味道都没有。”她的点评一下子诱发了我味觉的记忆。是的,老家有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散文随笔阅读:2284
文/杨进峰公司要招聘六名高级别的职员,报名应聘的有上百人。经过层层笔试面试,最终录取了六人。总经理说,首先祝贺大家通过考试成功成为我公司的职员,你们的成绩都很优秀,公司现在正需要一名总经理助手,我准备从你们六人中挑选一名,条件是必须德才兼备,工资待遇将是其他职员的三倍还要多,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365
文/刘文波读宋朝叶绍翁的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秋风乍起,梧叶飘飘,漂泊异地的天涯游子踯躅在江畔的孤舟上。远远近近的促织声密织成一张绵密的网,把游子的羁旅愁思腌渍得更加惆怅低回。而那挑了灯在深深篱落里寻找促织的村童,又如何能听得 ...
发表时间:2018-01-27分类:抒情散文阅读: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