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情感文章 散文随笔 生活随笔 心情日记 现代诗歌 古词风韵 爱情故事 语录名句 微小说 影评 杂文 佳句
×取消主题

赴一场视觉艺术盛宴

发表时间:2025-10-08用户:谢陈阅读:257
  油画是一种舶来品,以其绚丽的色彩、丰富的表现手法、逼真的写实效果、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等特点而颇受国人的喜爱。至明代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在中国扎下了根。虽然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它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真正得到系统健康的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写实、表现、抽象、观念等各种形式齐头并进,导致当代中国油画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繁荣局面。
  2025年9月16日,我与刘熹奇老师相约,19日上午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观看《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艺术展》。展品囊括当代中国油画界代表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也收录近年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油画家作品,全面呈现学会成立三十年来中国油画的创作实力与发展脉络。作为近年国内最大规模油画专题展,展览特别突出艺术家的语言探索,彰显中国油画在文化自信引领下的自主发展道路。
  19日上午9:30,我们抵达美术馆时见未开门,开幕式在10点举行,看见设在铁栅栏边上的入口处人行道、小广场上,已经是热闹非凡。人们三五成群地站着在聊天、看手机、拍照片、看宣传海报等。从观众的着装、精神状态以及携带的行李上可以推测,除了有当地艺术家、学生、市民外, 不少人是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外地人。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一个铁栅栏下面的水泥横挡坐下来聊天。我问老师最近在忙什么?他马上掏出手机,打开图库,调出一幅尚未完成的年画《龙华千古仰高峰》,他说这个是向上海市第13届美术大展投稿的作品。10月初要送作品,主题反映的是瞻仰祭奠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国民党集体枪杀的24位烈士,以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
  画面主角是一位系红领巾的女少先队员手捧鲜花,右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向英雄致敬,中景上方是烈士群雕《且为忠魂舞》,右下方是毛主席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石碑,远景为龙华古塔、青松,蓝天中飞翔着和平鸽,立意在于让大家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我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珍爱和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这幅反映爱国主义教育的年画作品,巧妙的将少先队员、纪念群雕、诗词石碑、和平鸽、蓝天、白云等元素,按美学原理,经营组合构图,形成一幅庄严肃穆、细腻大气的主题性年画作品。题目“龙华千古仰高峰”出自1934年春被囚禁在龙华狱中的革命者,为纪念二十四烈士在狱中墙上写下的一首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诗是对龙华烈士品格与精神的生动写照。
  我认真聆听他的倾述,特别敬重他的创作意志、热情、不服老的拼搏精神,尤其仰慕他渊博的文学艺术涵养。刘熹奇老师作为一位功成名就、77岁古稀老人,他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打磨,千锤百炼,而且画得都是主题性、传播正能量的写实性绘画精品。初稿出来后,他会广泛征求同事、朋友的意见,不断充实修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绘制作品。不仅如此,他还涉猎各种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年画、国画、水彩等样样精通,且均有名作精品问世。回想到我们每一次相会,老师都能给我分享他的新作,带来惊喜、开启艺术新思维,让我在欣赏作品中得到艺术熏陶。所以只要接到刘老师的电话,每一次我都会如获至宝,倍加珍惜相聚的美好时光。
  刘熹奇,1948年11月生,江西安福人。江西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协会年画艺委会副主任,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曾任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和第三、四、五、六届全国年画展等全国性画展,年画作品《祖国啊,母亲》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三届全国年画一等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今年6月举办的上海市第23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览中,刘老师创作的《请喝一杯井冈茶》荣耀入选并斩获三等奖。这幅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串联起井冈红色记忆与茶文化脉络。
  画中,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笑意盈盈,双手捧起茶杯,背景里井冈山红旗飘扬,茶元素环绕点缀。它将井冈红色精神与茶文化融合,借一杯茶传递对革命圣地的敬意,让观者在茶香氤氲中,回溯那段热血岁月,感受红色传承与文化底蕴的交融之美,也为“上海之春”添上一抹饱含历史温度与人文情怀的色彩 。
  10点整,见熙熙攘攘的参观群众,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瞬间整齐的排好队进入展览馆,我们赶紧起身,融入到这汹涌的人潮中。这天并非假期,也不是双休日,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展览。可见这次油画展览的气势和影响已经深入人心。在进入展厅的涌道走廊上,一位老妇人面带笑容向我们走来,刘老师赶忙向她介绍我们认识,原来这位正是师母大人。
  我与刘老师在上海多次相约看展览,经常听刘老师跟我说:夫人如何关心照顾他的身体,支持陪伴他搞创作。今天第一次相见竟是在展览馆,她陪伴我们看展览。确实让我感到有点激动。心想刘老师之所以享誉中外、作品等身。原来师母就是他的事业知己。想当年身处大上海的漂亮师母,作为知青下放江西,邂逅刘老师,被老师一见钟情相中,郎才女貌,成为相濡以沫的伴侣和事业上的好帮手,用一句南昌方言说,她们可谓是福气坨坨。
  我们进入展览馆,经过展览前厅大会堂,看见坐满了参加开幕式的专家学者和油画创作者,主席台上坐着20多位中国文联、美协官员、前辈和油画大腕。
  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巍巍者华——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纪念大会暨艺术展”及系列学术活动于9月19日上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作为近年来国内规模最大的油画专题展,本次艺术展分为“史诗高华”、“人民纪神”、“山河揽胜”、“草木寄心”四大板块,共展出370位中国油画家的800余件作品,集中呈现中国油画学会成立三十年来不同时期的油画家经典作品,全面展现中国油画的整体创作实力。
  开幕式现场星光闪耀,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嘉宾,全国各地油画家代表,高等艺术院校、画院及研究机构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与新闻媒体共四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学会三十年不平凡历程,展望中国油画未来方向。
  纪念大会后,全体与会者共同参观展览。当油画学会会长许江、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还有91岁高寿的中国油画学会的重要发起者和创始人,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先生等一行人经过我们身边时,我们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激动。平时只能在电视、报刊、杂志才能看见的顶级艺术大伽,此时零距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从容和蔼的神情、稳健沉着的步伐、不时向观众挥手致意。尤其是看见91岁高龄的油画家靳尚谊神采奕奕,边走边与身边的许江交谈时,不禁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创作的《黄宾鸿》、《塔吉克新娘》等油画作品伴随着自己几十年的成长。面对中国美术的掌舵人率领的团队,一路前行、高歌猛进地走向展厅,让我们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不时用手机抓拍了几张照片,铭记这难忘的美好瞬间。
  本次展览汇聚詹建俊、陈钧德、汪诚一、余友涵、罗中立、靳尚谊、杨飞云、刘小东、王沂东等跨越数代的中国油画名家代表作。观众可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感受中国油画在语言探索、风格演进与精神表达上的丰富层次与时代风貌。
  此次展览堪称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油画展。更重要的是,它展出的不是一人一张画,而是一人一条油画探索之路,通过每位艺术家每人几幅作品,表现他们的艺术思考,呈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和大地、和人民的关系。”
  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詹建俊创作的《听涛-红霞》,则为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化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艺术是“以心观物,以物载道”的生命之歌。作品用刮刀堆砌出肌理的厚重感,既保留了油画材质的质感,又暗合中国山水画“皴擦”技法的韵律;浪涛裹挟着白色泡沫,呈现出爆发前的张力,成为生命力量的象征。
  而在油画作品《黄宾虹》中,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尚谊以写实手法,塑造了国画大家黄宾虹的文人风骨。画面上,黄宾虹一袭深色长衫坐在中式藤椅上,白髯飘逸、眼神深邃、气质淡泊,宠辱不惊的文人精神跃然而出。其画面色调沉稳,光影层次细腻,突出了人物的深邃神态与淡泊气质;笔触含蓄而有力,融合西方古典油画的厚重与中国传统笔墨的意境,传达出东方文化精神的内在韵律。
  以油画《父亲》留名艺术史的罗中立,带来夸张变形的《故乡组画-接力》。作品以浓郁至极的色彩、粗犷的结构笔触,抒发了艺术家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中国油画家封治国的油画,是有温度,有故事,有内涵的艺术作品。《艺术的故事》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银奖 浙江省第十四届美术作品展油画金奖 。对于这幅画, 著名画家杨参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油画巜艺术的故事》,以肖像的方式塑造了贡布里希与范景中两位艺术史家的形象。画题一语双关,既是对一部同名经典的揭示,又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诠释。作者不仅是油画家,也是一位艺术史学者,这使得他对画画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具有深度,也具有温度。
  封治国以充满敬意的笔调,运用娴熟的写实语言,为我们再现了中国学术史值得书写的一幕。画面厚重饱满丶色彩浓郁,气质典雅,为观者呈现了一种纯粹的精神世界。正如作者所言,画面所表达的,不仅是艺术的故事,也是文明的故事。总之,这是一件非常优秀的油画作品。
  封治国,1977年9月生于江西南丰,199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9年考取本院油画研究生,200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1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2014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现任职务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秘书长。
  章仁缘,男,1949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198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油画系主任、副教授,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许多作品参加全国和世界性艺术大展并获奖。
  1996至1997年赴巴黎国际艺术城进修期间赴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英国和阿根廷等欧美十多个国家艺术博物馆进行了短期考察。 获奖作品有:《黄山夕照》1982年获英国广播电台世界美术赛一等 奖,《保护祖国文物》1983年获全国宣传画展二等奖,《星火》1987年获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黄土子孙》1988年获国际艺术研究会三等奖,合作的《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1999年获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银奖,《正道沧桑》1984年参加全国美展并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前夜》1986年参加中国革命历史人物画展并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重庆谈判》2001年获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我们特别留意观看江西籍画家的作品,当看到封治国,章仁缘两位教授油画作品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深究一番。认为他们是江西老表的骄傲。刘老师告诉我:“我与他们都是老朋友,他们每次来江西探亲或者交流、讲学,都会相聚在一起,兄弟般相待,十分的随和,谈笑风生。我们之间还会相互探讨油画技巧和创新发展等问题。”我还知道,《刘熹奇画集》出版,封治国教授为刘老师画集写了“ 虔静故神在,真放本精微”的文章。封教授文中其中一段话写到:熹奇老师身材高大,腰杆硬挺,声若洪钟,然做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生活中的熹奇老师随和大度、开朗乐观,但对于工作,尤其是艺术创作,他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严谨,这种作风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在我们全神贯注看展览,每个人都陶醉在油画艺术氛围中,尽管这些作品在报刊、杂志、画册中都多次看到过,但远没有今天欣赏油画原作这么过瘾和带劲。因为印刷品看不到颜料的叠加覆盖,凹凸不平和笔触感。看不到立体效果、细节刻画、缺乏油画的质感和闻不到油彩的香气。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印刷品色彩与原作反差较大,这就是为什么画家不远千里也要一睹原作风采的原因。
  据介绍,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围绕该展览,上海美术馆还将策划美育活动,通过系列学术对谈、名家讲座及沉浸式工作坊,推动油画与科技、文学、音乐等领域的跨界融合。现场更设有油画体验工坊和“趣酷玩”色彩互动区,引导观众从欣赏到体验,实现艺术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我在想,如有必要,以后再过来仔细看看。
  这时耳边突然有人用南昌话相互交谈。他乡遇故知,心里有一种亲切感,回头一看,讲话者的面容十分熟悉,但一时想不起叫什么名字。正在这时。刘老师也发现了他们,马上与之交谈。我也走了过去,原来是老南昌市工人文化宫培训部主任姚腊远老师,我赶紧上去和他们打招呼,姚老师亲切与有我们攀谈,四十多年没有见过面的老朋友。如今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他说在得到展览信息后,一行三人相约昨天晚上,坐火车特意从南昌赶来上海看这个展览的。怪不得看展览的人这么多,很多人都是像他们一样从全国各个省、市、县特别赶过来看展览的,其中不乏有外国人的身影。姚老师问我退休以后的情况,问我还在不在搞创作,我告诉他,退休以后改行搞起了文学,说着从背包里面取出一本新书《不负流年》送给他,他很谦恭的收下了并表示感谢!
  姚腊远,国家二级美术师、男、汉族、1951年1月生、南昌人、中共党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本科毕业。广州美院油画系进修结业。原任职南昌市工人文化宫,现为南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设计系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我们几个人从上午10点一直看展览到午后快1点,刘熹奇老师说要请大家吃饭,姚老师说他们下午要赶回南昌,时间紧迫所以带了干粮进来,随便对付一下,想看完了整个展览以后再回去。我们与他们告别后,来到展览馆旁边的小吃店,与刘老师夫妇共同用餐。我们边吃边聊,我们谈看过油画作品的感受和体会:通过欣赏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作品,发现油画向民间文化吸收营养,诸如剪纸、版画、年画等,各方面都在探索创新。油画艺术中西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已经形成,富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油画艺术的表现性倾向在当代艺术的流程中已经形成了不可抵挡的势头,很多作品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给人带来无限的回味和思考。
  由于有师母在场,我还多了几分对师母贤惠善良品德的赞美,刚才看展览中,留意观察到师母时常与刘老师共同议论、探讨她们感兴趣的作品,可见师母在刘老师的熏陶下,已经是鉴赏高手。我与刘老师边谈边喝着小酒,现场气氛活泼融洽,最后我郑重的把自己新出版的文集《不负流年》,赠送给刘老师夫妇。从餐厅出来后,刘师母热心在手机上查找,向我介绍了乘坐地铁回家的路线,我谢过师母以后,与他们分别,刘老师最后告诉我,年画正稿画完成以后,第一时间微信发给我。我再次谢谢了他,并期待老师马到成功!

  2025年10月15日于上海
  
分享到:
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友善发言,匿名评论无需登录)
还可以输入:400 个字符
评论列表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本文用户信息
用户昵称:谢陈
文章总计:217
个性签名:谢 陈:1955年10月2日生,中学教师,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已退休居住上海。
本栏近期热门
本栏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文字站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最温暖的文字记录站 ─ 文字站!文学交流群: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蜀ICP备14019085号 Copyright © 2015 文字站 www.wenzizhan.com 版权所有
分享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