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铁雁草的力量在于串联集结,它是弱小的也是强悍的。黑暗中,草总是在反抗压迫试图冲破遮蔽与覆盖,在无望中或伸或曲,不懈地寻找光明与出路,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不同种类的草,在一块领域里互助互存,有时一荣俱荣,一败俱败。有时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661
文/李双乡场上,必有茶馆,少则一家,多则六七家。当时茶馆就叫茶馆,还没有取“纯心找茶”、“井茶局”之类的怪名字。还好!茶馆里有小木桌,竹制倗倗椅(靠椅),或长板凳。倗倗椅的坐垫,用细篾编成,柔软而牢实。木桌黝黑,竹椅发亮,大灶台上一字儿排开十几个大水壶,冒着东摇西晃的蒸汽。赶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462
文/黎正光每年春节一过完,就是我们兄妹们商定给父亲扫墓的时间了。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六年多了,每年初春,我们都会陪伴母亲,买上鲜花、香烛纸钱,带上一瓶好酒来到父亲墓前祭扫,以示我们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每年春祭前后,父亲的音容笑貌总会浮现在我梦中……父亲啊,您是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亲情文章阅读:1780
文/李双每个镇上都有一家小小的铁匠铺,都是沿街一间低矮的瓦房,门前地上,垫着厚笃笃一层铁屑煤灰。房里有大锤、二锤、铁砧、风箱、炉子、水桶、切刀、长钳。火炉边架着风箱,杂工叭叭拉着风箱,像捶打仇人的后背,把空气挤进火炉,挤得炉膛内的蓝色火焰嚯嚯直窜。风声和烈焰声基本同步。师傅用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820
文/耳东去年十月,偶受风寒引发多起不适,一向被朋友圈内称为“国防”身体的我,第一次对“一脉不和,周身不安”有了深切的体会。“自然痊愈”的黄历,这次不灵验了。迫不得已只好和医院“近距离接触”。整合后的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引入先进的现代管理,旧貌换新颜:金黄的草坪,宽阔的行道,高大的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593
文/李双村里饭锅菜锅都是一个,做饭炒菜都需用铲子。每户人家吃什么?吃锅里的东西。谁家断粮了,要吃锅里的东西,就只有吃铲铲了。吃铲铲,就是饿肚子!四川话变化多端,比如“吃”,渠县人老老实实地说“吃”;开江人说“七”,开江说“七个包子七碗面”,如果你是小老板,千万不要端去七个包子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464
文/小雅堂主三十年前的冬天,父母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母亲伤心地带着我回了老家。为了生计,母亲找朋友求得了一份扫马路的临时工作。冰冷透骨的夜啊!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出门开始工作,因为心疼柔弱的母亲,我强忍着困倦和寒冷起床陪着母亲一起出门,母亲吃力地推着沉重的垃圾车,扛着比我的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844
文/李双镇金是个大镇。为区公所(1992年改为镇政府)所在地。1951年,我父亲就是在这里,和本村的七个村民,奔赴朝鲜作战的。后来,只有我父亲命大,回到了故乡。当兵打仗,别人打死完,他却活得上好,甚至没有受伤,基本可以断定,他不敬业,天晓得打的什么仗!我到镇金拜望幺爸(叔父),是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410
文/冯大力3月17日,郑州下了今年的第一场春雨。雨不大,像天真烂漫的儿童,随心所欲地飘洒着玩儿。如雾的雨丝粘着薄雾笼罩的河面,竟分不清了河水与雨水。刚刚萌芽的垂柳被雨雾幻化成少女的秀发,若即若离地随风摇曳。烟雨朦胧的如意河氤氲迷离,把郑州妆扮成了秀美的江南。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441
文/彼岸蒹葭此刻∕我在一株桃花树下打坐∕睁眼或闭目∕穿过一盏茶汤∕听到你的呼吸和心跳∕如此壮观且寂静∕热闹又孤独写下的,是这个春天我对桃花的记忆。郊外踏青,漫山遍野的桃花盛开,粉红、深红、紫红,灿若云锦。一众女友喜不自胜,掏出手机“咔嚓咔嚓”一阵狂拍。人面桃花相映红,镜头里定 ...
发表时间:2017-12-16分类:抒情散文阅读:1734
文/李银昭人生是多么的奇妙,这种奇妙包括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和体悟。一些平凡的东西,司空见惯的事物,却蕴藏着巨大的快乐和幸福,比如空气和水,比如呼吸和行走。如果谁想体会一下,可以用手捂住嘴和鼻,感受在不能呼吸的情况下,你有多么的紧张、难受和恐惧,然后当你松开手,长长地呼吸着空气, ...
发表时间:2017-12-15分类:生活随笔阅读:1443
文/蒋波傍晚时分,不知从何处飘来了浓香的葱花炒鸡蛋的味道,闻着这熟悉的久违的味道,不由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炒的香喷喷的炒鸡蛋来。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特别难养。每当遇到不合胃口的饭菜,就紧闭着嘴,任母亲怎么劝也不肯吃。看着健壮的哥哥大口大口香甜地吃着,母亲不禁皱起眉头,这小丫 ...
发表时间:2017-12-15分类:亲情文章阅读:1898
文/董国宾父亲在土里刨食,春播秋收,锄草施肥,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记忆中的农民父亲,只出过两次家门。第一次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学习很用功,不知不觉中,发现视力在下降,于是就给家里去了一封信,说汇点钱过来,买一副眼镜。一个晴朗的天气,瓦蓝的天空浮着几朵 ...
发表时间:2017-12-15分类:亲情文章阅读:1640
文/孟祥海鲁迅在北师大任教时,曾以“天真不好”为题,让学生写作。第二天点评作文时,他说有一篇写得最好,最有新意。有个学生问:“一个写天气,能有什么创意?”鲁迅笑笑说:“我说写天气了么,很多人写的是表面‘天,真不好’,写的是天气变化,给人带来的不便 ...
发表时间:2017-12-15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607
文/刘巍高考的结束,放榜日的来临,牵动起一个民族的神经。自隋代科举制度以来,放榜便成为考试后的重要环节。放榜亦作“放牓”,即考试后公布被录取者名单。科举,创始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历经1300多年,是一种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放榜也备受关注。 ...
发表时间:2017-12-15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