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站
个人主页

文字君

四川人气:153546
个性签名:文字站官方账号,收录经典美文!

309赞一下
小时候我们高陵县城关公社上院大队下院村的生活比较艰苦,爸妈在生产队老有干不完的活。1977年秋季,他们参与灌溉渠修建。周六我们不上学,我和两个弟弟在家。早上八九点,弟弟们饿了,我到厨房没有找到吃的,但看到案板上有妈妈发的一盆面。我突发奇想,自己烙锅盔,烧玉米粥,这样爸妈上工回家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2089
桂花又开了,开在城市中央。北方城市里能看到桂树,已知人们淡化了南北气候的差异。倘若树种有足够多的人喜爱,种在哪里都是树对人的恩惠。就像这淡然幽远的清香,只在微风过送时,会让南来北往的人驻足。心中默默感叹:这一树芳华虽无可回避的要染上尘埃,但其本身的香气已令喜爱她的人满足。还记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1677
又快到供暖的日子了,勾起了我对取暖那些事儿的回忆。小时候,天气非常冷,特别是“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那些日子,冷得简直要命,一贯爱往外跑的我,也老老实实地坐在热炕上盖着被子取暖。上了小学,只得离开热被窝,按班里的规定,轮流着从家里抱柴,再由值日生在教室里点火取暖。虽然教室里暖和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1497
我想,这世上的相得相失都是有缘分的,所以赵源在显摆它的时候,我开了口,他只得送了我。赵源说:我保存了它七年,不曾一日离过身的。或许是这样,我说,可我等了它七年。七年不是个小的时间。那是在乡下,冬天里的一场雪,崖根下出现了一溜梅花印,房东阿哥说夜里走过狐了。从那一刻起,我极力想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经典文章阅读:149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男孩,大都以长大能参军当兵为荣,最高级壮观的游戏就是挥舞着各式武器,分成两拨,在“司令”、“队长”的带领下,嘴上“嘟-嘟”、“叭-叭”地学着枪响,冲锋陷阵。那时大多数家庭都穷,大人们很少给娃们买玩具,也没多少时间管教孩子,玩打仗的家伙什基本靠自己制造,有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1400
大哥和嫂子举行婚礼的时候我只有八岁,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但面目清秀,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大家闺秀的气质,也许是因为家里三个哥哥没有姐姐的缘故,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父亲常会去山里开荒以补家里不足,母亲由于身体原因时常会忘记给我们兄妹做饭,可自从嫂嫂进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2753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村子东头的靳家小学就读,课间之余读的书都是从其他同学那里借来的。我想有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读本。一个星期六晚上,我对母亲说我喜欢看课外书,也想买一本。在我的央求下,母亲给了我几十元的零钱。我拿着钱别提多高兴了,心想着得赶快去书店。第二天来不及与其他小伙伴商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566
百面锣鼓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大型鼓乐形式之一,流传于关中宝鸡一带。鼓乐一般是由一面鼓,一面锣,两对铙三种乐器组成。鼓为主,统一节拍,统一速度,锣铙为辅。百面锣鼓,顾名思义,即锣和鼓分别为一百面。百面锣鼓常用于逢年过节,庆典集会活动。它往往与民间社火搭配,走村过镇,所到之处,男女老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451
连绵的阴雨,将举棋不定的秋迅速推到了冬日的门口。虽然还不到十点,但城市的街道,已如深夜般寂寥。不仅路人稀少,就连车也少得可怜。陪妻从医院看病回来,路过立交桥,只见空旷的桥洞口有个女人在摆摊卖布娃娃。昏暗的路灯,将女人瘦弱的身影缩成了一个点。这么冷的天,还有人摆摊。我嘀咕道。若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1520
28年前,我在当时的临潼县徐阳中学上学,它位于临潼县的最西北边,因为地理位置因素,当时在校的学生并不多,办校条件也很差。我家距学校有30多里路,而且全是沙石路,过往的公交车很少,因此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周日返校时带上一周的干粮。学生在校一日三餐都是啃干蒸馍。像我这种家境不太好的也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1607
冬天,估计没有几个人喜欢。树木落光了叶子,没有了任何的修饰,露出了真容。河流冰封,锁住了手脚,没有了奔腾咆哮。大地到处光秃秃的,没有了翠绿,呈现出本质,一片苍茫!鸟儿也不多了,偶尔出来的,也是常年定居北方的,适应不了的早就南飞了。北方的冬天,草木皆枯、万物萧条,所有的印象,几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671
喜欢钓鱼,缘于父亲十数年的垂钓爱好。小时候,常和父亲去“云游”垂钓。那时候,垂钓的环境很好,河水很清,也大,河中的鱼儿自然很多。据说鱼儿时常会粗心大意,不小心游进洗衣人的竹篮而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佳肴,垂钓的喜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那时每逢假日闲暇,就会坐着父亲的自行车,去周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散文随笔阅读:1272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我的家乡蓝田县金山乡北苍湾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到两双木头娃,即泥屐子。泥屐子据说都是用做农器家具的下脚料制作的,在脚大的小木板上面前后凿两条印,安装两个小木板腿子即可。虽然工艺简单,但要求严格,做得好了,穿起来既轻巧又稳当,还结实耐用。我们那里地处山岭地区,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1484
母亲又打来电话,说她中午做了牛肉泡馍问我回来吃不。我都快半个月未回父母家了,接到母亲的电话有点不好意思,赶忙答应回来。听说我回来,母亲很是高兴,电话还未挂断,就急不可耐地给父亲说,“二儿子说他回来。”言语中透露的是一种喜悦。放下电话,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母亲的高兴更让我感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亲情文章阅读:1458
1990年秋天,我来到西安打零工。听从家兄三哥的安排,临时借居在他西门内的单位里,俩人一起吃食堂。有个周末我回兴平老家,父母采收了一大堆蔬菜,看着好新鲜,我就说,这些菜要是放到西安就值钱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父亲说,好呀,这次你就背些菜过去,闲了俩人也可以自己做做饭。三哥那时 ...
发表时间:2017-07-29分类:情感文章阅读:1442
网站首页|建议反馈www.wenzizhan.com - 文字站
投稿
分享
导航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