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 情感文章 散文随笔 生活随笔 心情日记 现代诗歌 古词风韵 爱情故事 语录名句 微小说 影评 杂文 佳句
×取消主题

抽稗穗的老农

发表时间:2017-09-22用户:文字君阅读:1642
  文 / 李茂询
  时令中伏,一个烈日当顶、晴空万里的暑天。一个在田中四处张望的老农。
  稻田里,灼热的水汽不断地蒸腾着、漫延着,使人窒闷得有些喘不过气。也有微微的风时不时在稻田上扫着。只是那风并不让人感到凉意,倒更像一只滚烫的大手,在身上捂着不放,将前胸后背上的汗液捂成酽酽的汗渍。那汗渍不停地从里向外渗着,让一件本为蓝色的上衣布满云朵一样的白斑。
  满田之中,就他一个孤独的身影。
  他戴着一顶半新的草帽,在田中缓缓地游弋。他经过的地方的稻秧在他的肘腋下,一会儿倾覆,一会儿挺起。当他盯到一处有点异样的稻秧时,立即躬下身子,一手握住秧秆,一手拔下它的穗子。
  水稻早已脱下浅绿的装束,换上了深绿的衣着。每一根稻秆,每一片稻叶,都在炙热的风中展示着走向成熟的模样。稻秆儿柔软地摇曳舞动,稻叶儿优美地拂来拂去。刚刚从稻芯中冒出的稻穗都由一颗颗嫩绿的壳瓣儿串着,每颗壳瓣儿都张着小嘴,含着一粒小如针眼的白花,许多白花串在一起,远远地,就让人看到了它们的洁白和美丽。
  稻田中的孤独身影,引起了一位途经此地摄影家的注意。
  稻田的施肥时间已经过去,除草也已经结束,收获还得等到秋天,他一个人身单影只,在如此酷热的天气里,还在田里干什么呢?
  看身影,看动作,看他对稻秧的小心和关爱,摄影家猜到,在稻田里游弋的人,是一位老农。
  摄影家长期野外工作的经验,使他潜意识里冒出一个念头:这老农有名堂。访访他,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摄影家向老农的田埂走去。
  水田中那种特有的蒸气,使摄影家倏地感到灼热难耐,身上的汗腺像拧开的水龙头,滋滋地冒着。
  在距离大约10米来远的地方,摄影家停了下来,向田中的老农问道:“老伯,这么热的天气,不在家歇着,一个人到田里干什么啊?”
  老农抬头,见是一个肩挎相机、大约30多岁的年轻人。于是笑道:“我在抽稗子穗穗。年轻人,这么热的天气,别人都在空调房里凉快着,你却跑到这里干什么呢?”
  “本来是到凤凰山林场去的。看见你在田里干活,就过来问问。”摄影家指指停在路上的摩托车,又问,“老伯贵姓?渴了吧?我这里有水。”随着从挎兜里掏出一瓶纯净水,向老农晃着。
  “免贵,姓刘。年轻人,你是记者吧?谢谢你的水。我有这个——”接着从背后拿出一只花生蛋白奶瓶子,“这可不是蛋白奶,里边装的是从浆水菜里滗出的酸浆水。知道吧?这东西既防暑,又解渴,还败热毒。不花一分钱!”
  “我姓郑。我不是记者,我是市摄影家协会的,是为‘秦巴明珠·生态安康摄影展’准备摄影作品的。”小郑作了自我介绍,又问道,“刘老伯,为啥偏在这时到田里抽稗子穗穗?连根拔了它,不就完事了吗?再说,现在的粮食加工技术,大米里连一颗带壳的谷子都没有,更甭说小小的稗子了。”
  “我今年65岁了。从吃带有谷子的碎米米饭,到现在纯白浑颗的大米饭,有什么不知道的?可是,有多少人了解一个农民的心思呢。”刘老汉抬起黑红的脸膛,向小郑解释这稗子的伪善和斑斑劣迹。
  原来这稗子是稻田里最厉害、最善于伪装的杂草。由于它的种子小如粟米,而且一出穗便有成熟的种子,风一刮,就随处安家落户。它们又生长迅速,极会伪装,长的苗子与稻秧的样子几乎没什么差别,不是经验丰富的农人,很难予以辨认,所以很容易被当成秧苗插进田里,与真正的秧苗争水争肥。以前人工薅秧,见到稗子,薅第一道秧时,就把它拔了——那时苗子小,容易拔除。现在都不薅秧了,只用除草剂。可这除草剂只能对付水芹菜、水葫芦、水灯草、竹节草,对稗子不起作用。所以,等到发现稗子时,它们已经成了气候,如果硬拔,就会伤及稻秧。没法子,只能等到它出穗时,把稗子穗穗抽掉,免得留下祸根,来年再来害人。
  刘老汉说起稻田里的事情,话就像满田的稻秧,绿意盎然,迎风摇曳,让人感到自然而又亲切。小郑觉得,陕南川道的农民和巴山秦岭山区的农民,有着明显的区别。川道坝子里的农民,纯朴中有着水乡人的细腻;而两山的农民,纯朴中带着山野的粗犷。他只是不明白,这刘老伯为什么不在阴天或者早晨、下午下田抽稗穗,偏要选在这种天气找罪受。他想问个明白,又怕因为问不到点子上,一时竟至无语。
  刘老汉一笑,举起手中的一株稗子穗穗说道:“看见没有?这东西昨天不会出,今早不会出,偏在这种天气这个时候才出。稗子这东西跟鬼一样,只要穗子一露头,便比稻子出穗快得多。时候瞅得晚一点它的种子就成了精。”
  原来如此。小郑心中感叹,刘老汉这才是真农民。这样的农民,或许只会按照传统农业技术经营庄稼,不懂什么植物遗传工程和植物检疫技术,可是他们纯粹得就像这满田里生长的稻秧,给人以满眼的青翠,满心的愉悦。小郑主动提议,给刘老汉照一张抽稗子穗穗的田间像。题目都想好了,叫做“抽稗穗的老农”。
  不料,刘老汉却连连绕手拒绝。说:“我这个模样,莫糟贱了别人的欣赏水平。”一扭头也不理待在田埂上的小郑,复又跨向田中。
  小郑怅然,赶快拿起相机,抓拍了一张刘老汉远去的背影。
分享到:
发表评论(文明上网,友善发言,匿名评论无需登录)
还可以输入:400 个字符
评论列表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本文用户信息
用户昵称:文字君
文章总计:9640
个性签名:文字站官方账号,收录经典美文!
本栏近期热门
本栏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文字站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最温暖的文字记录站 ─ 文字站!文学交流群: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蜀ICP备14019085号 Copyright © 2015 文字站 www.wenzizhan.com 版权所有
分享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