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
发表时间:2016-05-03用户:文字君阅读:3627
我很喜欢陶渊明诗中的这几句“结庐在人境,而我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做为群居性的人,都在人境中结芦。但是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的地步就很难了。就更不要说颇具禅意的心远地自偏了。
而无车马喧,它不是从车水马龙到门庭冷落的反差写照,而是一种心灵平和里的宁静。对于很多人而言,有时厌倦了喧嚣,却又害怕独对寂寞。但我们又无法在两者间找到一种临界的境界。于是我们只能在这两种极端里来不断变化的调剂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也领略不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的心境。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他把人生分为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我不知道自己该位列那种境界,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怕喧嚣,又惧怕寂寞。
在城市里待久了,闻不到田间的花香,整日映入眼帘的,不是高楼大厦,就是如潮的车流。匆忙的身影,只在公交车的上下间,只是为了生计忙碌着。偶尔有暇去公园,或与妻小坐片刻,或与好友盘腿而坐论古谈今,于是积蓄多日的劳顿得以释放。然而浮躁的内心,并不曾因为这偶时的释放而欢快、平和。我知道这并不是解压和释放自我的最佳方式。然而逛书店却是我的另一种喜好。那是因为我喜欢读书,喜欢买书。
有一天闲暇,去图书馆,走进大厅,清淡而高雅的民乐飘落耳朵。去向不同的人们,在那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区域里携书而出、带书而进。我进了文学区,书架井然有序的排放着,每个书架上面醒目的贴着文学史、散文、诗歌、小说、戏曲、评论等字样。找书的男女老少,在书架与书架间的过道上小心的避让着,或者在长桌短凳上看着、写着,或者在某个角落里席地而坐。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群人,就这样在安静中翻阅着书页,品读着文字。这时候,你不用担心谁会大声惊吓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
这儿的肃静是神圣的,这儿的安宁也是自然的。因为这浩瀚的知识海洋可以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因为这浩瀚的知识海洋足以洗掉我们灵魂深处的喧嚣、疲惫和污垢。
我喜欢这人们自然本真的面目,我更喜欢这儿的安宁,也许安宁有时候就是对劳顿的一种洗礼。因为这是我们在浮躁间的避风港,也是我们修养身心的王道乐土。我喜欢这儿的谧静,因为那一城的喧嚣,被一墙划开。
我更渴望这儿的知识,因为那一卷书香让我们的心沉醉,让我们的目光更广阔,让我们的思想更聪慧。人在这是善意的,人在这也是纯朴的,人在这更是美丽的。我们因为无欺而善意,我们因为单一而纯朴,我们又因为求知而美丽。时间在这里是短暂的,我们常因为投入而忘我。读书需要平和的心态,读书更需要一种无需言传的氛围。
在图书馆读书是一种享受,尽管有些书可以买回去去读,可以借回去取读,甚至这些书还可以在网上读,在电子书上看,但是感觉不一样。这就象看电影一样,网上可以看,电视上也可以看。但是我们在电影院里,感觉不一样。也许我们看得不是影片的本身内容,而是我们自身的心灵中的惬意。更或者象写信,我们可以在网上发邮寄,也可以在手机中发信息,但是却永远没有稿子上的墨香传给我们的感觉深刻,因为那是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对于世界而言,不是什么事都可以走捷径。也许有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虽然过时,但是它往往带给我们的视野震撼力却是巨大的,甚至处理的结果比那些凭借先进手法而捷足先登的结果更符合人的情理。这就象动物繁衍后代那样,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人工受精的出现,就去随意的改变动物的生理天性。保持自然而然的态势,也许是我们人类在试用科技手法后的一种自然回归。
我们有时候,可以改变自身的习惯,但是我们未必可以改变人的自然本性。我们在人境中结庐,素养使然,境界使然。我们达不到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只能在劳顿中去逃避喧嚣,在片刻的宁静中享受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性”的书中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