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晨世间万物,物极必反,无论对与错,正与反,只要稍作改动,它们都可以相互转换,其雅俗意境,也会立马大不同。《苏州园林匾额楹联欣赏》一书中有记载曰:“1765年,乾隆三游狮子林,见石峰俯 ...
文/杨丽松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谁见过老鼠偷鸡蛋的全过程?下面写的,是笔者在饲料厂工作值夜时目睹的实景。那是1997年秋,普宁养殖业形势一片大好,饲料厂产销两旺。当时,我在普宁饲料厂任职, ...
文/杨方同学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外号叫“骚蛋”的小学同学最近偶然提起“23号”来,“23号”是一个女同学的外号,真名叫袁立新,那时候她可是班里所有同学的偶像,堪称班花,尤其是我们这帮小男生,话 ...
文/赵盛基公共厕所啤酒屋盛夏,暑热难耐,朋友约我到他们小区一家新开的啤酒屋喝啤酒。许久没来这个小区了,变化不大,唯独变化突出的就是这家啤酒屋。这不是原来的公共厕所吗?没错,原来就是公共厕 ...
文/吕传彬这个傍晚,我外出散步,看见非常美丽的天空。是那种被称为莫内蓝的颜色,也就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内晚年在接受白内障手术之后,看见了一般人看不见的紫外线,所画出的蓝色睡莲那种蓝。莫内蓝 ...
文/郭旺启自然界的植物不仅能为人们提供花朵和果实,有的植物还能够为人们预报天气,就像一位贴心的“天气预报员”。预报晴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生长着一种“风雨草”,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从来没 ...
文/吴昆自幼喜爱篮球,无奈身体条件所限,打不来职业,只能平时打打野球过过瘾,打的多了,越来越觉得球场上也是一个小江湖,有趣得很。球场上有江湖,既是江湖,那便有江湖规矩,第一个规矩便是先来 ...
文/王贵宏提到采字,我总会想起甲骨文,它极像用手指尖从树木上轻轻采摘东西。采山,我最爱采木耳,它晒干后不仅能长期保存食用,卖钱价格也不菲。木耳并非树木的耳朵,而是树木在生命暮年即将消失之 ...
文/赵盛基蚜虫,俗称蜜虫。它只有针头大小,而且体软,既无利器,又无毒液,毫无防卫能力,是任“虫”宰割的对象。但是,它却拥有一支庞大的雇佣军,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这支雇佣军就是蚂蚁。蚜虫之所 ...
文/丹麓听翁我记得一幅水墨画,几只鸟衔着飞翔在天空打捞天空,江上一片空濛,岸边掩映了亭台轩榭。画在潜水,水墨色的鸟翻着天边云彩,嗅着太阳的气息,摸着云的骨骼,把一块天空移到那一块天空之上 ...
文/崔佛走到一座村庄。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很有活力地忙碌着。他看见两个农夫到酒铺买酒,接着挑着酒离开酒铺。崔佛跟在他们后面,闻着酒香,拖着疲累的脚步前进。突然间,其中一名农夫系酒的绳子断了 ...
文/张颖辉去年我到德国慕尼黑一所机械制造学院进修,学校距离慕尼黑市中心维森广场不远,校园内绿草茵茵,非常美丽。德国的老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上课时学生提问不用举手 ...
#泪光滑落的瞬间#世界喧闹,心却总追寻宁静,每当迷茫时,总会想大哭一场,哭是一种宣泄,更是一种治愈,眼泪并不一定代表悲伤,那些流下的泪光只是证明内心温暖而美好的地方被触动,在哭着,也在笑 ...
文/桂孝树活在当下的人们,要是突然一天没了手机就会感到失去很多。可以说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吃饭、聊天、购物、打车,手机变得无所不能了。特别是手机开通微信功能后,身边不少的朋友都做起微商 ...
文/张金刚走路、吃饭、坐车、睡前……无时无刻,手机相伴,刷微信、看朋友圈、聊天,不亦乐乎。这就是相当一部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粘于网络上,囿于虚拟中;似与世界零距离,实与现实已疏远。这难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