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小说卷》——《狂人日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6-11-22用户:橘子阅读:2597
《狂人日记》以其独具匠心的结构,宏大的主题,文言小序同 意识流的手法组织的日记体,精炼的语言,塑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一个思想敏锐先进的狂人形象,折射出社会种种丑态,跻身中外百部著名小说之列。
狂人犹如许多天才一样,病狂加深了他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只有狂人能看出几千年的历史写满了吃人二字,并且有同赵家的狗,小孩,社会上,家中的一切青面獠牙的人做斗争的勇气,越有勇气,思想越是敏锐,人们更以为其病狂,要更加摆布狂人,乃至“吃了”狂人,使他回到正常人的序列,麻木不仁地继续吃人和被吃,仍旧进京候补,谋个官职。
这种思想觉醒远不是理想之类的世俗字眼可以概括的,狂人欲成为思想先驱耶?非也。可是整个社会的孤独恐怖已经压在他身上。
狂人想循向路,做刽子手的磨刀石吗?也并不的,病狂已经离他而去,他认识到了是自己思想太过黑暗,全盘否定,背道而驰或是心中存着寄念,或是再发作,我都不得而知。但是读到这里,我知道鲁迅先生塑造这个人物的用途已经结束,他的文风是不会写保尔.柯察金似的,他会让社会给他们的精神以毁灭,却让人物存在下去。
这是存在主义者的冷峻深沉,而这种境况,也常是一个认真存在的人的际遇。不相信理想,也不留恋梦幻,只是存在着,用尽生命之火地存在着,伟大有着卑琐的人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鲁迅先生也以为是狂人,还未健全的狂人,曹雪芹用悲剧的命运完全的毁灭,来使人物精神得以永远流传,两种结局我都是喜欢的。
但如果你还要活着,就得忍受卑琐,忍受某种尘土的侮辱之类的东西,或是别人的污言秽语,或是纷纷扰扰的是非,或是为生存所需受的屈辱,麻木了,灵魂依旧高贵地飞舞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